【情感】毕业20年再去参加同学会,可以帮你显著降低育儿焦虑

2023-05-10 14:56:27


毕业20年之后,我建议你去参加一下同学聚会,不是要你去攀比人生成就,也不是要你去利用同学资源,而是看看人生20年长跑之后,决胜千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输掉人生长跑的东西又是什么。


在《比菜场小学更可怕的阶层》里面,我分享了自己的私家不焦虑法宝:想孩子的最坏的可能性和最好的可能性,想最坏不过如此,最好不过如此,引起的阶层波动范围都不大,或许你就不焦虑了。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个不焦虑的私家法宝:参加中学同学会。


我最近还满热衷参加老同学聚会,在聚会中,我可以很兴味地观察,这些跟我一同起点的人,20年前我们一起排名次的人,20多年来在时代洪流中被“优胜劣汰”的人,究竟今天取得了什么人生成就?是什么让他们终生受益,又是什么让他们停滞不前?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今天的模样。


我想先跟你讲讲一些过得比较好的同学的命运,归纳一些所谓的规律;再讲讲为数极少的过得不太好的同学的命运,再归纳一些规律,以我们切切实实走过的人生上半场,来给我们孩子的人生上半场以启发。



先谈那些大多数的

过得挺好的同学


我可以给你讲讲一些同学的人生梗概:


甲同学是我们的班长,严于律己律人,但因为努力过猛,以至于高考并不怎么样,上了一个普通之极的大学,据说她不服气,考上了某一类大学的研究生。20多年没有信息,再次知道她,是因为网上疯传一篇人物文章,是某估值千亿美元公司的大高管,仔细核对之后,发现那位高管居然是她;


乙同学在中学时代不徐不疾,但大家都知道她成绩不错。她并没有读一个很好的大学,但她也不太着急。大学毕业后,因为失恋,为了打发时间她去读了个会计证,后来发现培训教室隔壁有个留学培训机构,于是化失恋的悲痛为学英语动力,她后来没有出国,但在世界五百强做到了财务总监。


丙同学除了作文写得好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说的,读了个三流大学,后来去广州北京的新闻业工作,做到某门户网站的总监年薪五十万。因该网站创业气氛浓厚,她也被拉着去当创始人,然后现在成了一个估值几十亿公司的副总裁(她中学时代是我的同桌)。


丁同学的K12阶段连续12年都在当班长,现在她很愉快地辞职当心理咨询师以及全职妈妈。回顾中学时代,她说很讨厌当班长的阶段,“觉得自己压力好大,一定要做得怎么样怎么样,我高考没有发挥好,跟压力大有关系。”


戊同学每天看武侠小说,自己还亲自写武侠小说,高考前都管不住自己,后来复读读了个税务大专,之后到乡镇里、去县里收税。前几年她当了税务所专门管人事的所长,她跟我说要辞去所长职务,因为不能做业务人生无趣。结果前几周我听说因为她太求上进,居然当了税务副局长。


己同学是我们的中队长,一向严于律己律人,高考成绩极好,。她从10岁我认识她到42岁,30年间一直那么纯真严肃,估计这一辈子都会这样让我等敬畏下去。


庚同学很擅长应试教育,多年前就知道用思维导图复习功课,心理素质好,高考发挥好,上了南方的211大学,后来当了记者,又当了出版社编辑。因为要把书卖好点研究读者心理,于是写了一个公众号叫“童书妈妈三川玲”,据说她变成了我们班现在名气最大的人。不用说,你们知道那是我。


申同学当时最大的乐趣是每周穿新衣服回来给我们惊艳,嫌晚自习太热借口出去上厕所然后就去江边吹风,该同学高考成绩可以用糟糕形容。但她在25岁那年,居然在网上认识了一个老公要去美国陪读,后来居然得了我们班唯一的常春藤大学的博士学位。还居然的是,因为要帮一个售楼部小伙子冲业绩,她同意了把一套房子的全款,化作几套房子的首付,这样小伙子等于多卖了几套房子。于是,在2003年,北京二环以里,她一口气买了8套房子。目前这位朋友除了做英美文学研究之外,就是在海外筹款然后回来帮助中国乡村的孩子。


午同学和辰同学去成都读了大学,但都选择了回我们县城生活。她们一个在保险业一个在房地产,因为办事稳妥内心单纯而且不打麻将,一直是老板最信任的管理人员。当然,她们都在江边有自己又大又美丽的房子。尤其让人惊奇的是,她们比其他同学老得慢,现在看起来还跟中学时代的模样差不多,她们俩很会打扮,看上去很像从《瑞丽》杂志走下来的清清雅雅的东方少妇。

……


上面讲的人生梗概,全都真实确信,其发生的人群,就是重庆一个县城的中学毕业生。


我的同学里面,其实没有诞生世界范围内称得上杰出的人物,这其实是一些普通人在这个时代的主流命运,你会发现,这些人活得还不错。


这些同学大部分是我初中的同班同学,人群范围在五十名左右。这些初中同学,如此这般人生境况的,占一半以上。


小结这些过得还可以的人生,我们不难看出这么几个规律:


规律一、人生并非环环相扣,敲门砖并不可靠


不读好幼儿园就没有好小学,没有好小学就没有好中学,没有好中学就没有好大学,没有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人生——传说中的环环相扣的人生,其实并不存在,我的同学们基本上过着随时可能起飞的人生。


我们读大学那年还没有扩招,能读上大学就是胜利,我们一个班40几个人,最后有30几个读上了大学,有些去了985、211,有些去了大专,有些去了当年才刚刚成立的地方大学,这些同学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起点不同,差异很大。


但长跑到如今40岁成为中年人之后,发现命运的差异已经不大,起码没有高考分数相差那么大。


就像我们养孩子,开始还能准确记得他每个月的身高体重,跟小区里的小孩疯狂较劲儿,到孩子十几岁之后,你已经觉得这些并不重要,完全不太在意了。


我们把时间线拉长,这些暂时性的成绩,都不是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根本。


规律二、真正决胜千里的,是一些考试不考的能力


柯洁在阿法狗面前认输之后,大家照例讨论起教育应该培养的通往未来的能力是什么。


可以明确得出结论的是:凡是机器或者人工智能能够代替的能力,就是不值得花时间去训练的能力;凡是不能迁移到其他领域的能力,也是不重要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甚至是最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真正的能力的提升。


那么什么样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去看中的呢?


保持好奇心——能够具有强烈的欲望去取用世界上任何一个颗大脑里面的财富。简而言之,就是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我那读了会计证又读英语的同学,去美国后读了博士的同学,乃至我这样根本不需要任何学位学历每天如饥似渴学习的人,命运会让你很轻易地看见学习的结果。


和谐的人际关系——妻子丈夫的同心同德,朋友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工作伙伴的团队协作,这是一个人能过成就事业,得到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我最近见人就问一个问题:“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最受益的是…… ”。有60%的人告诉我来自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有些人回忆起家人的无条件的爱的时候,屡屡落泪。而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一定要争斗个明白的不甘心,往往最能破坏这种关系。


美好乃至高尚的品格——最近马里兰杨同学的毕业演讲被大家拿出来跟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生何江的演讲拿出来对比,两个人能登上名校的毕业演讲台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了,但演讲内容却高下立判:杨舒平浅薄而夸张地复述了大部分人都知道的空气和自由之后,没有下文,何江谈论了小时候被火疗蜘蛛毒之后,想到要把好的医学普及到更多贫瘠的地方去。


两者的前路哪一个更宽阔,哪一个更受大家认可,其实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一个有社会情怀美好品格的人之间的区别。


童书妈妈读书会在分析人取得人生成就的各项要素时,发现最重要的居然是美德,有了美德,孩子会自动去做那些大格局大担当乃至名垂青史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保有好奇心,好人缘好性格以及美好的品格,那么你根本无须忧虑你的孩子将来会过不好。反之,如果孩子的成绩很好,或者孩子的成绩通过提前学、大量练习能够很好,但这些行为如果伤害了好奇心,伤害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伤害了美好乃至高尚品格的建立,那么,从我那几十位同学的人生历程告诉你,这绝对是得不偿失。


规律三、没有绝对意义的成功,人生成就并非来自优胜劣汰,幸福的来源参差百态


毕业20年之后再去看我们的来时路,你的心情会比较平和宁静,因为你发现当年让你妒火中烧的同学,其实并没有影响你的人生;当年膜拜的学霸学神,后来的人生竟然也跟你我类似,并非遥不可追。


一个班的孩子,通过了各种各样的路径,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几乎跟优胜劣汰、鸡血竞争关系不大。


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值得绝对去羡慕,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可以绝对去鄙视,专心的过好你自己的人生就能走到人生丰盛的顶点。


所有人,包括你的孩子,很有可能过上一个没有百分百参照系的人生。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幸福的生活。


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条孤寂之路,也是一条自我修行之路,是由你内心的想法决定你走多远的路。那些在人生路上超越别人的人,不是因为他多么想超越你,而是因为他决定去那个最远的地方。


如果不去构筑自己真正强大的内心,还执迷不悟地相信优胜劣汰,相信要抢夺最优教育资源才能成功,那么孩子得到失败的人生的可能性更大。


再谈那些极少数的

过得不好的同学


我的同学里面,还有一些获得了全班范围广泛同情和唏嘘的同学,这样的同学数量很少,但都集中在几类人群里面,因为涉及隐私,我不再一个个详述人生历程,而是直接谈规律。


规律四、亲密积极的家庭关系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


我的同学里面,有一类过得特别不好,那就是原生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父母夫妻关系恶劣的孩子。


孩子回到家就有父母关心、喜爱,这在我们眼中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在不少家庭很难做到。


父母不好好在一起过,也不好好分手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孩子成年之后会把这样的相处模式带到新的家庭中去,甚至选择不结婚不成立家庭。


有些“对男人抱有深深不信任感”的单亲妈妈,会霸占女儿的生活空间,会永远去考验女婿,这样的家庭在隐忍-爆发-鸡飞狗跳中循环,不要说有什么飞黄腾达的事业,连过上幸福平均线以上的生活都很难。


所以,比购买学区房、想办法让孩子接受课外培训班更要紧的事情,是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经营自己跟伴侣的关系,经营自己跟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我见过太多同心同德的夫妻白手起家过上令人羡慕的丰盛日子。亲密积极的家庭关系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


规律五、不按自己真实意愿生活的,人生沉没成本非常高


你要相信我的同学里面真的有美若天仙的姑娘,她也早早地嫁入了豪门,看上去也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但你能想到十五年后,这个姑娘会选择离婚,几乎净身出户,带着女儿跟深爱的中学同学在一起吗?


如果她从一开始就跟真爱在一起,十五年共同经营事业家庭,能差到哪里去?经常有人说最怕老房子起火,但是,最容易起火的,就是老房子,沉没成本最大的,也是推翻以前所有的努力。


凡是不按自己真实意愿选择工作的,后来都过得抱怨和消极;凡是不按自己的真实意愿走入婚姻的,婚姻多半像个坟墓。


有时候我们关于效率,关于性价比那些方面动的心思,耗费的努力,基本上抵不过一句闪烁着向往光芒的“我愿意”。


我们经常忽略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生命的价值就在于选择。


在不同的年龄,人会对不同的领域,有自己选择的欲望:从穿衣吃饭,到阅读游戏,到交友社交,最后,当然是学业、工作、配偶等的全部自主的选择了。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权从小就被父母、老师、学校、单位、领导、社会舆论等等给绑架了。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一直都没有自我选择的意识,从此就陷入了迷惘之中,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什么是人生最宝贵的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参加中学同学的聚会,你就是在读一部最近发生的历史,对于你去如何设计孩子未来,如何规划今天,最鲜活最有借鉴意义的历史。



在刚刚过去的那部由五十个人书写的人生史里面,我们发现:就是在信奉高考是人生幸福的独木桥的时代,我们到达幸福的路径也各种各样。现在的城市里的孩子,几乎人人都能上大学,人人都能去互联网上、书本里取用智慧,甚至很容易去其他国家学习,到达幸福的路径会比我们上一代更加多样。


我们也发现,使我们到达幸福人生的,是对生活的热望,是强烈的好奇心,是高尚的品格,那么,我们就要不计一切代价去保护它;


我们发现,会导致我们和孩子不幸的,是糟糕的人际关系,是被绑架的个人意愿,我们就应该去好好经营人际关系,要尊重孩子内心的意愿——我最害怕的是那些看重眼前小目标而错失人生大战略的看似很聪明很拼的父母。



高晓松在最近的一个访谈中说:“人生下半场,敌人只剩自己”,盘点我们的成长的20年,我发现,人生的上半场,敌人也只有自己。能够决胜千里的,永远是内心的力量,跟外界那个看似激烈喧嚣的世界无关。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劝大家不焦虑,虽然我发现劝人不焦虑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我想请你想象一下我们正在等人生的公交车,焦虑就是你肩上沉甸甸的行李,你把焦虑扛在肩上,那辆公交车并不会来得快一点,你把焦虑放在地上,甚至扔掉,公交车也不会因此来得慢一点。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三 川 玲 

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

TEDxKids智库专家


我们似乎处于一个全民育儿焦虑的时代。


父母们焦虑的症状都有哪些呢?比如:不让孩子做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允许孩子去探索更多的活动和人际关系;面对孩子正常的成长现象时,总以为孩子是出了很大的问题,莫名紧张和担忧;看到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了,就想着自己家孩子是不是也应该怎样怎样……


很多时候,孩子没问题,倒是父母的这些紧张和担忧,都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本身。


病症一:我的孩子身体不好,需要更多的照顾和担心

——处处担心,即是诅咒


孩子一生病,每个父母都会担心。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也有父母似乎担心过了头。


有位妈妈,她的孩子打小生了一次小儿肺炎后,她对孩子的照顾就变得特别的体贴入微。不让孩子疯玩,跟其他孩子玩多一会儿,立刻要把孩子拉回家,怕孩子出汗感冒、生病。平时吃的东西也特别讲究,凉的东西不允许吃。所有水果,都要煮熟了再吃。以至于孩子3岁的时候,吃到人生里的第一根棒冰时,冲妈妈大喊:好凉,帮我热一热!

后来,她在我们的指引下,逐渐放开了对孩子的限制,平日都带孩子出去玩儿,晒晒太阳,就跟其他小孩一样去跑,吃的食物也跟大人一样,不再特殊对待。过了几个月后,她的孩子身体比以前结实多了,而且在这期间也没生过病。


这正应验了一句俗语:“处处担心,即是诅咒”。你给孩子积极暗示,孩子就会更健康、更优秀,你总给孩子不好的担心、暗示,孩子可能真的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当妈妈处处用小心翼翼的方式去照顾、对待孩子,那么孩子也会认为自己的确是脆弱的,容易生病的,需要被特别照顾的。但是若我们放下担心、忧虑,放开对孩子的过多限制,则会发现孩子反倒会更加皮实。


病症二:我的孩子是不是发展上有些落后?我要怎么训练他才行?

——发展中问题,不是问题


第二类最常见的,就是父母们很容易拿自家孩子跟教科书,或者跟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认为孩子在发展上有问题。


遇到这种问题,三个大原则:第一个,不要随便拿自己孩子跟他人比;第二个,反思自己是不是近期缺少了对孩子的关注、陪伴、支持;第三个,实在想不明白,可以多咨询专业人士。

有些家长询问的问题,真的是字字透着焦虑,我们来看一些案例:


1.我的孩子4个月还不会翻身,可急死我了,这怎么办哪?

2.我家宝宝10个月大,只会叫爸爸。只有特别着急的时候,才会喊一声妈妈。我要不要怎么训练一下孩子呀?

3.我的小孩1岁多,从来都没有跟别人抢过玩具,是不是没有意志力的表现啊?

4.我家宝宝12个月了。在她8个月时就带她去游泳,因为不适应就停了。过了2个月,孩子还不适应。再过1个月,孩子仍然不适应。怎么办呢?


以上这些问题,都有一些具体的答案,但是总体来说,在孩子生长发育都特别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某一下比别的孩子快点或者慢点,又或者仅仅是孩子的表现不如自己心理期许的那样,就不用过分焦虑。

没有哪个宝宝是按书长大的,也没有哪个宝宝是按照其他孩子的标准长大的!做为父母,我们还是先要把心态摆正。


病症三:我想提前教孩子一些东西,应该注意些什么?

——与其想着如何教孩子,不如自己先多看几本育儿书,了解孩子


问第三类问题的父母,更多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他们希望早早抓住孩子的各类敏感期,担心孩子入了幼儿园、进入小学、中学……以后,会被其他孩子比下去。


于是,很多父母都将教养的重点放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希望孩子早早地就能认识很多字,会画画,钢琴可以过几级,最好还要再有几样拿得出手的其他特长等。可是越焦虑的父母,他们用力地培养孩子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是那些掌握了适当技巧后,能够尊重孩子自己发展规律的父母,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荫。比如画画,孩子都喜欢涂鸦,家长只要给孩子纸和笔,或者小黑板就可以。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体验到愉悦的情绪,而不是孩子到底画了什么。


有一个朋友的女儿,今年刚刚四岁,并不是那种智商超群的孩子,只是帮孩子养成了一个从小阅读的好习惯。从一开始,她就没在意孩子能认识什么字。每次也并不要求孩子特别专注地盯着书。可是突然有一天,她的女儿指着自己电脑屏幕上的两个字说:妈妈,这里有恐龙呀!妈妈非常吃惊,确认了下,旁边没有配图,没有任何提示。随后她想起,头一天刚刚陪孩子读过一本绘本,里面有关于恐龙的故事。那之后,孩子能够认得的字越来越多。到现在,朋友的女儿已经能够自己捧着简单的绘本开始阅读了。


病症四: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该给他报什么样的补习班才好?

——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其苦苦寻找补习班,不如给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第四类问题,是学龄期孩子的家长最常问的问题。


小孩子父母的焦虑可能还偏基本的教养护理方面,以及一些早期的智力开发。大孩子父母的焦虑,就会集中表现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寻找各种特长培训班等上头。从各种补习班的热门程度,就可窥见父母的焦虑程度。


其实,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还会发展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有阅读习惯的孩子,能够从书中获得巨大的益处。阅读本身是静态的,是一个放空自己、与优秀者对话的机会,可有效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读书多的孩子,不仅视野开阔,语言发展好,思维能力也会更活跃、更富有创造力。


这不是一个短期的活儿,更不会立竿见影。如果爸妈们希望孩子以后学习成绩更好些,那最好现在就开始,陪孩子读书。当然,前提是,你也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做父母,适度焦虑都是对的,可以帮我们具备起码的警惕心,去履行好父母的职责所在。但是过犹不及,请牢记。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盘山县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