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很久以前,‘保险’的概念,。再往后,随着阅历增长,对保险的误解慢慢消除,直到哆啦出生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想要为她买一份保险,但拖延症一拖再拖,直到家公生了一场大病,震惊无奈的同时,我最终决定为我们整个家庭配置一份周全的保险计划。
我曾试着点开我认识的几个保险代理人的朋友圈,但最终在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词前,我止住了脚步。刚好那段时间有一个闺蜜在为她儿子选购保险,她在群里经常蹦出的一些保险词汇,类似于“投保人豁免”、“轻症多次赔付”、“保额增长”……我总是很小白的一头雾水。这时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连这些最基本的保险常识都一无所知,我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被保险经纪人忽悠,花了钱却买不到最合适的保障呢?
于是,万事求真的我,走上了一条保险小白的自我修炼之路。从一开始在百度上对着一个一个专业术语定位搜索,到慢慢了解这个行业,再到越来越精准化的找到一些好帖,比如知乎达人李元霸的系列保险知识——《如何用保险保障你的一生》、《怎么购买一份合适的重疾险组合》、《关于保险的保额,要不要考虑未来的通胀和收入因素?》,这些帖子干货满满,又非常基础易懂。
而后看了简七财团出版的《第一次买保险就买对》,关注了【Dr大萌萌】、【保监微课堂】、【保乎笔记】几个优质公众号,看完了这几个公众号的所有干货文章,有的甚至看了很多遍,边看边做笔记。对保险算是有了脱胎换骨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基础保险思维。(可以自行搜索这几个帖子,这几个公众号来学习,恳请不要私信问我要链接问我发名片,有时候百度比我更靠谱)
而最近,又参加了大萌萌的一个收费课程《别再叫我保险小白》,总共8节课,目前听完前4节。我认可人的价值和为知识买单这样的行为,所以付费参加过各种课程,大萌萌的这系列课程,虽然课时不长,但性价比极高,才上到一半就觉得值回学费,受益匪浅,算是对前面自学的保险知识做一个梳理和捋顺,同时查漏补缺,对一些原先并不关注的保险问题也有了基础了解。
从懵懂无知的保险小白,一路升级打怪兽,到现在知之所以然的保险大白,我才真正痛彻心扉的领悟——多少人对保险的误解,其实是源自于自身的知识空窗。你不懂,所以才会人云亦云,才会被经纪人牵着鼻子走,除非直到真正理赔的那一天,否则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你到底买了一份什么鬼。
声明,我并不是说所有保险经纪人都不靠谱,现在越来越多的经纪人都走上了良心卖保险的道路,很多保险公司也开始设计性价比超高的产品,这是保险行业的良性转变之路。但你只有自己明白保险的本质,懂得保险的重点条款,以及保险行业的术语,你才能判定坐在你面前滔滔不绝的那个经纪人是敌是友。
作为只是为自己家庭选购配置保险计划而言,目前我所储备的保险知识显然已经够用。但当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时分享一些基本保险知识到朋友圈后,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找我看家庭保单,咨询我保险相关知识,很多朋友专程来感谢我的科普并期待我继续更新分享。我意识到,就算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我,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保险正名,为身边朋友排忧解难,也算是一件正能量的事。
但熟悉我生活的人都知道,我现在的生活,除了必须带的娃,还有写不完的稿,和学不尽的摄影,以及无穷尽的各种折腾……而现在每天单单回复朋友保险相关的内容,都不太够精力,很多朋友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所以,我决定将一些保险基础知识,抛开行业术语,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列出来作为一个科普贴,作为统一回复,不再单独重复回答了。
我就说了,我是个话唠。原本我只想写几百字生成长图片发在朋友圈,写着写着觉得不够写,打开印象笔记,打算直截了当写个千把字拉倒,麻蛋前言都写了一千字!啰!嗦!是!病!我!不!治!
首先声明,一我不卖保险;二我依然还是个小白,玻璃心请轻拍;三我只是分享我个人的观点,你可以不采纳;四能够自己百度的东西就不要找我问链接求推荐。
首先声明,一我不卖保险;二我依然还是个小白,玻璃心请轻拍;三我只是分享我个人的观点,你可以不采纳;四能够自己百度的东西就不要找我问链接求推荐。
首先声明,一我不卖保险;二我依然还是个小白,玻璃心请轻拍;三我只是分享我个人的观点,你可以不采纳;四能够自己百度的东西就不要找我问链接求推荐。
重要的事情,必须加粗说三遍!
1、保险的意义
保险是一件未雨绸缪的事,就是以你现在可以承担的保费(为买保险支出的费用),来抵抗将来你可能无法承受的重大变故(生病大额医药费、家庭支柱倒下造成的家庭危机等)。
保险保不了你健康长寿、保不了你不出意外,保险没有感性因素,只有理性因素,甚至保险是残酷的存在。保险保障的——说白了就是当疾病或者意外来临时,家庭的经济不至于垮掉。在情感不得不面对重大变故时,经济生活上能够继续维持一种无差的生活,孩子的教育、家庭的支出都能趋于正常,不至于一下全部塌陷。
2、选择保险是量体裁衣的过程
没有一个保险产品是适合所有人、所有家庭的。对于那种‘一份保险推千家’的经纪人,请适当保持距离,他们通常不会问你,你的家庭收入、你的家庭构成,你的保障需求,他们连你的家庭风险口在哪里都不知道,就一个劲向你推荐某某福多好,某某人生多适合你,这是不科学的。
举个栗子,长风衣穿在高瘦型美女身上婀娜多姿,但换做矮胖型可能就成了当街拖把的尴尬。同样的道理,重疾险推荐给刚出生的孩子、而立之年的中年人,都是可行的,但是推荐给一个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所交保费比可领保额还贵,这个坑你来跳?)。
最近在学摄影,拍娃摄影圈子里流行一句话,对孩子而言,最好的摄影师就是父母。这句话用在保险上也是可行的,对于一个独立家庭而言,最好的保险经纪人就是自己。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家庭的构成、收入、风险、保障侧重点……等等问题,只有你自己能够针对这些问题深入细致的为整个家庭量体裁衣,选择性价比相对高、保障相对足的产品。当然,如果你能有靠谱的经纪人,那也是极好的,前提是,你要自己懂一些保险常识。
3、永远不要忘记你买保险的’初心’
做任何事,现在都爱强调“不忘初心”,买保险也是一样的道理。除开那些涉及到资产配置的大户人家,就普通吃瓜群众而言,买保险的初心多是‘保障’,保障疾病到来、意外发生之时家里的经济支柱不至于轰然倒下。
而人性的劣根性中存在‘贪婪’,一开始只想要一个拥抱,不小心多了一个吻,然后想要一张床,一套房,一张结婚证,离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当初只是想要一个拥抱。 因为有欲念,所以才会慢慢变得贪心吧。很多下意识买保险的人们,一开始只是想要一份‘保障’,但慢慢的开始期望能够‘没出事到期返还’,再往后,甚至期望这笔保障能带来收益,于是,保险公司依仗着这样一种投保心理,开始设计‘分红’、‘理财’、‘万能’各种险种以满足投保人需要。但!是!保险公司产品设计层面的精算师一个个都是傻子吗?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份带有‘分红’、‘理财’、‘万能’各种功能的保险,所交保费至少是纯保障型保险的5倍以上。
举个栗子,一份性价比比较高的终身重疾险,30岁男性购买年付1万保费,同样的保障但是加上‘分红’、‘理财’功能的话,价格可能是年付5万,你会说,这份保险可是每年分红到期返还哦!可是亲,你每年多交的4万保费,被保险公司拿去理财,如果赚了会把赚到那一部分的30%(比例不确定,只低不高)作为分红返还给你,大头就被保险公司自己吞了,而如果有一年保险公司遇到亏损,那一年你是拿不到一毛钱分红的。到最后你会发现,你多交的4万保费所收到的收益还不如存进银行了,你失去的,是4万块钱的投资机会成本和自由支配权利。
所以,别忘了你买保险的初心只是为了一份人身保障,遇到‘分红’、‘理财’,普通吃瓜群众请绕道而行。
4、保保不是‘包包’,越多越好?
女人的衣橱似乎永远都少一件衣服,所以买买买、剁剁剁、买买买。而保险,是一件特别理性甚至残酷的商品,他被设计的初衷,就是把有共同风险的人单独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行平均分摊。我们要买的是‘用现在能够承受的保费,去保障无法预料的风险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损失’。所以买保险的前提是保费不影响目前生活,而所购买的保额又能够尽量让以后有所保障。
过度依赖保险是不理性的,前阵子听说一个朋友家里持有大几十份保险合同,当时我就震惊了。购买是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女人买包包因为每一个包包材质、设计、颜色都不一样,每一个都各具风情,能够让人风情万种、赏心悦目。但是对于还需要依赖保险来保障人身的人群而言,保险最基础的功能就是‘提供保障’。一来保险不是享受型商品的属性,而来保险不是生财型商品的属性。买的越多,保费越是沉重,保障越是重复冗余,保险的杠杆效应就越低。当然,买多少是个人意愿,开心就好,土豪随意,不过,话说真正的土豪在人身保障上还需要依靠保险么?
我概念中的一个独立人(中年人)所需要的人身保障保险,精简瘦身下来的比较高配版本是:定期寿险(挂了受益人能够领取保额)+终身重疾险(得了重大疾病可以领取几十万上百万的治疗护理费用)+意外险(包含意外致死致残意外医疗费用)+医疗险(医疗报销险种,社保外医疗费用发生多少报销多少)
以上是我认为的标准高配版了,其余可以针对自身情况适当加一些便宜的小险种,例如驾车险、白血病险……(一般年交几十块的那种)
5、定期还是终身,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在的投保人越来越理性了,像我这样的小白妈妈们比比皆是,都追求性价比和高杠杆。所以在终身还是定期上会产生犹豫。这个问题主要针对‘重疾险’而言,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看预算!
对于成年人而言,预算足够买终身,预算不够凑凑买终身,实在不够买定期;对儿童而言,我只有一个建议,买定期,(这是一个可以再写几千字的命题,如果这篇反响好我就继续写);对于老年人,定期终身都不要买了,买针对老人的意外险+医疗险,有预算的加一份防癌险。
6、在哪里买?
有线上、线下。一般小险种线上即可投保,例如医疗险,意外险。而一些比较重要的险种,强烈建议线下购买。因为保险涉及到将来可能需要处理的理赔、保全问题,还有资料提交,查询跟进等后续服务这时候体现在人的价值上了。所以,在你自己深入了解保险之后,可以找当地比较大的保险第三方中介公司,请专业人员为你的家庭做一个险种组合,制定详细方案。而你,可以针对他提出来的方案进行辩证和质疑,从而优选最适合你自己保障需求、性价比高的保险整体方案。
可能对于刚解除保险的,会傻傻分不清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代理人,第三方保险中介机构这样的概念?我用买房卖房举个栗子你就明白了,他们三者其实就是万达、万达内部销售人员、中介满堂红的存在。
万达建房子,万达自己有销售人员卖房子,但是也转包部分给中介公司满堂红帮着卖房子。万达自己的销售人员肯定只推销自己的房子(所以保险公司自己的代理人永远只说自己产品多么牛逼),而满堂红会推销各种你需要的户型供你自由选择并提供服务(第三方中介公司会为你做出一些方案,但其中难免有拖,需要你自己懂保险才能慧眼识珠)。买保险和买房情况不一样,我建议找大的第三方中介公司(等同于满堂红的存在),不建议找保险公司的直接代理人(万达内部销售人员的存在)。
昨晚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了一篇文章,一个律师在雾霾天为自己加了一份储蓄型终身险。她说没有任何人营销,是她听到了身体的信号,主动要求加保。对于这样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且支持。
但是当我看到她最后那几段,解释她为什么要买‘储蓄型重疾险’的原因,我是震惊的。她说因为“消费型重疾险保障期限为一年,意味着每年要主动购买。万一这种险种被保险公司取消掉难保以后的人身保障,并且消费型险种每年保费都不同,一年比一年贵……”。我第一个反映就是,难道她连消费型重疾险已经有无数可以保终身、自动续费、价格恒定不变的险种出现吗?作为一个阅读量5万+的公众号,这样的文章会不会有误导性质?连一个律师都不清楚这些保险的基础知识,又何况普民大众?
那瞬间,我突然就觉得,哪怕我到现在,对于保险,依然是一个比小白好一点的小黄,我将这些写出来,至少能对身边的人有所裨益,那就是好的。这篇如果反响好呼声高,我就再继续更吧。
买保险,买的是你以及你家庭的长期保障,在这个今天不知明日事的年代,裸奔是要命的,在夏天穿皮草狂奔是要疯的,唯有自己,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审时度势,量体裁衣。外界的风雨有时候靠情感无法完全抵御,一个成年人责任感的表现,一是好好爱家人,二是为家人设置保护屏障。
谈谈保险谈谈生死,并没那么可怕,珍惜健康、平安的每一天,一切照旧,永远是最美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