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保险业拉动消费的切入口

2022-08-03 00:03:20

保险业对新医改方案中医疗保险在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地位有几点看法,认为医疗矫正会使商业医疗保险边缘化。无论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时候,医疗保险行业再次处于关键时刻。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在国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在新的医疗保险政策的重新定位下,医疗保险行业的未来走向值得关注和思考。

拉耗

医疗保险行业的第一次飞跃是在2001年之后。在国家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帮助下,商业医疗保险迅速抢占了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春雨后如笋般涌现,首次超过1亿人。自此以后,医疗保险费在个人保险业务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今天,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希望通过对住房、医疗、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行业的投资,刺激国内消费,长期制约国民经济增长。

健康保险的根本作用是通过加强健康管理,促进居民将储蓄存款转化为商业保险,将健康投资作为个人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确定的风险转化为固定的支出,重新分配社会收入,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为此,中国保监会明确表示,保险业刺激消费的措施之一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医疗保险参与水平,发展适合农民需要的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发展缓慢

近几个月来,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增长低迷,国民寿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开始下降。根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去年8月至11月,中资公司保费收入增幅从11.2%降至6.6%,外资寿险公司保费增长率也有所下降。因此,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增长亦由12.1%下降至6.4%。

目前,中国只有四家专业医疗保险公司,包括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瑞福保险公司和昆仑健康保险公司。尽管中国人民保险公司(PICC)和瑞福医疗(Ruifford Health)的市场份额相对较高,但这两家机构在全国医疗保险费总额中所占比例都不高数据显示,我国商业医疗保险保费收入由2001年的6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84亿元,年均增长35%。虽然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据保险局最新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医疗保险总额仍仅占人寿保险保费的8.3%左右。在成熟的保险市场,这一比例一般在30%左右。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大瓶颈

从内部来看,医疗保险本身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107家保险公司(包括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开展了健康和意外保险,共有300多种健康保险产品。但这些产品大多是相同的,而且很少有创新的品种。他们大多是强替代产品,或与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的团体,以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侧重于疾病保险产品的固定支付,较少的补偿医疗费用产品,较少的长期保护产品。

其次,利率较高,索赔较少。目前,各类医疗保险品种的比例相对较高。例如,一个35岁的男子一生购买100000元大病,支付期限为20年,每年支付约4000元,即20年内总共购买8万元。如果将这一费用的利息收入考虑在内,则与100000元的保险金额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赔偿的数额主要是被保险人本人支付的钱,而健康保险则相当于储蓄的功能。同时,健康保险品种往往作为附加风险出售,因为主要保险销售规模很小。

最后,密度低,覆盖范围窄。就保险深度而言,2006年全国GDP为20.9407万亿元,医疗保险为0.17%;2007年为24.6619万亿元,医疗保险为0.15%;2008年为25.7306万亿元。截至当年11月,医疗保险总收入为548.743亿元,仅占0.21%。

此外,据中国保监会统计,健康保险仅集中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一些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或中西部地区,可以说医疗保险的市场份额很小,覆盖面很窄。

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完全脱节,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

在丹格找到机会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的现状是,一方面公众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保险产品不能满足需求。“中国卫生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与2006年相比,2007年卫生总成本增加了1123亿元。然而,不断上涨的医疗保健费用并没有导致医疗保险的增长过快,医疗保险行业也没有分享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对于医疗保险行业来说,未来医疗改革的引入和落地不是利润,而是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明确和明确;金融危机的蔓延并不是坏事,危机暂时阻碍了外资保险机构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这是健康保险行业寻求自身发展的好机会。

首先,要大力推广健康观念,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力度,加大保险密度和深度,引导人们做好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工作,树立健康经济观念。其次,要培养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健康保险比人寿保险更复杂,风险更大,也需要更多的医疗知识。只有更专业的管理和业务人员,才能更有利于健康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第三,积极创新产品。医疗保险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市场细分。例如,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收入、不同的年龄组,开发和设计个性化的新型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