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那伽罗仁波切:勇敢心灵的盛宴

2023-05-10 14:56:27

邪命与解脱的分际

勇敢心灵的盛宴

为了让像我一样希求解脱的瑜伽行者,远离因为资具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过失,建立清净的修行基础,所以我大概讲述,身为修行人在滋养色身方面的行为和发心准则。

虽然在传统的经典中主要是针对出家人而说的,但是在整体的教法中,特别是密乘中接受布施的瑜伽行者,都应该了解并且奉行,这是作为建立修行的顺缘和积累资具的轨则,故而在此略说。

修行解脱道路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而在戒律的方面,也分为守护身语善行为主的别解脱戒律仪、都摄五根的根律仪、避免身语为活命而破犯的活命遍净律仪、少欲知足的资具律仪。

虽然要求完全弃俗的出家人要随缘乞食,但是现在,因为社会环境的差异和风俗等缘故,使许多人对于戒律真正的取舍了解太少,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说法而已,并不去真正地遵循,这就导致除了戒律规定的物品以外,聚集的杂乱东西变得越来越多,不仅不是少欲知足的行为,也成为贪心的助缘、修行的障道。

至今,南传上座部的比丘亦然严持各种律仪,例如不坐高广大床、不触摸金钱等等。即使国王尊敬这些比丘,他们坐的位子也是有规格的,而且身体端正,不论僧俗,全是井然有序。

更有许多修行人为了尽快调伏自己的烦恼,遵照的教导而修行十二头陀行。头陀或者杜多等都是音译,其内容是指净治和修行苦行,也是禁行。

禁行,是禁止了恶业所作,奉行善法的意思。而十二种头陀行,包括三种进食的方法、三种衣服的要求、六种居住的地方。像摩诃迦叶,就是弟子中的禁行第一,圆满奉行了十二种头陀行,他不收集财物,不过量接受食物的供养,平等接受布施,居住在树下。如:“一坐食”,就是在坐下来接受了一餐饭的供养后,今天便不再接受食物的供养或者布施;还有肋不沾席,常坐不卧的禁行等等。

这样的修行人是非常好的自我调伏者,他们终生不持金银,乃至不触及财物,仅仅是托钵乞食,非常少欲知足,所以得到了的极大赞叹。

金刚乘中也有许多足量的大瑜伽自在者们,奉行仅仅受持密咒瑜伽士三昧耶中必需的十三种资具,不蓄积任何多余财物,受持乞食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实修的宗风,展示出无贪、无求、无执的超越境界,就像米拉日巴和两世敦炯仁波切那样。

不是说修行人就一定要苦行,但是至少要恪守少欲知足的宗风,不蓄积多余的财产,因为这是修行人道路上的负担和障道。对于修行人,哪怕不是出家人,是瑜伽士都应该不蓄积财产,敦炯仁波切说,财产是魔王的锁链,会将希求解脱之人的手脚紧紧地囚锢,所以,想要今生专一修行解脱的人,就要将那无关修行的多余身外之物抛弃,培育随缘无求的实修法行!

我们要时常培养自己少欲知足的美德,决不要向人索取财物,或者以婉转的方式去取得自己心里非常惦记着的物品。这除了和威严的戒律相违背之外,也是造成堕落之因缘的邪命。

这种以谋取利养、恭敬、名声为直接或者间接目的的行为,就是在“活命遍净戒”中严令遮止的。喝斥僧人们这么做,为了得到额外的衣食等物品,而向别人去化缘。痛斥说,这样做是败坏如来的种姓!因为三宝是世间的依怙,三界的最胜福田,而配得上这种伟大称号的人,只有真实具足功德的、佛法、清净的僧众。如果因为我们个人的烦恼驱使,造就了玷污清净法流的行为,那么这就不仅仅是过失可以形容的罪业了!

过去帝洛巴在调伏那绕巴的时候,也曾经就邪命和不净供养作了严厉的呵斥,这是显密教法共同遮止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做一个至少不计划再造恶业的修行人,姑且不说我们今生是否成佛,仅仅在因果这个方面,也都是要极大精进才能够不致大咎的!

试想,如果我们连自己前进道路中的障碍和险道都不去避免,这又怎么可能是顺利的解脱之道呢!所以,微细于善恶因果的取舍,清净地守护戒律,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解脱因缘。因此,如果我们真正地希求解脱道,那就应该认识到清净戒律的重要,并且去学习、奉行,令自己不虚此生。

以上是大概略述持戒和善巧取舍因果的重要性。

而对于专业的修行人,尤其是依靠他人的供养而从事修行的人们,比如僧人和瑜伽士们,最容易出现误差和不易发现的潜伏恶念,其中就有所说的五种邪命。

总体上,以所有不正当的方式获取的供养或者物品,比如说通过抢占、掠夺、欺诈等,这肯定是毁犯戒律的,不需多言。而这里所说的邪命,是因为自己内在的浑然不觉的贪念作怪,在外表上,却展现出看似真诚的“善巧方便”,以对方不知不觉或者无可拒绝的方式,满足了自己贪求的实际目的。

事实上,这是变相的偷盗和诈骗,不仅让自己的德行和戒律受损、失坏,甚至连三宝的威名都被出卖和践踏了。这真是非常令人遗憾和悲哀的事情!就像在世之时的六群比丘一样,经常因为强迫他人布施等行为受到的呵斥,并且因此而制定了相关的戒律,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地知道什么是邪命,从而避开这个令人羞耻和恐惧的深渊!

《大智度论》中说有五种邪命,通过不如法的事情而以为生活来源,就谓之邪命。

这五种分别是:

一、诈现异相:在世俗人面前显示出虚伪做作的奇特之相,为了令他人称叹而达到获取供养的目的;

二、自说功能:以直白或者婉转的方式宣说自己的功德,藉以获取利养的;

三、占相吉凶:为了获得他人的恭敬和供养,特意学习占卜等术数,为他人讲说吉凶祸福等等;

四、高声现威:假借大声、威势等呵斥他人过患的语言途径而令他人恭敬供养;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为了让别人供养自己,特意称赞供养的功德和利益。

除此之外,还讲述了修行人不能少欲知足地修行解脱教法,却以不如法的方式获取供养的资具,这分为四种:

一、下口食,是说自己种植田园、和合汤药,用来换取衣食活命,不能安心修行的;

二、仰口食,是说通过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等术数谋求衣食,不思出离解脱正道的;

三、方口食,是说以曲媚豪势和巧言多求等方式谋求生计;

四、维口食,维是四维,是说学习种种咒术占卜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而我们以自己教法中所说的五种邪命来做讲述:

邪命的第一种叫“诈现威仪”:

本来自己是很懒散的人,但是为了获取别人供养和恭敬,看到有人前来,就把最庄重的衣服穿上,做出了最虔诚和最安静的姿态,让人觉得深不可测,这叫诈现威仪,装模作样。

诈现威仪有两类,一是诈现庄重,像刚才讲的。另一个诈现颠狂相,就是模仿像印度的碧瓦巴、藏区的多钦则依稀多吉、汉地的济公等这类行为超常的修行人或者成就者,而济公自己说过,“学我者入地狱。”他是因为自己的业力、愿力和众生的因缘,于是就随顺着因缘而示现为颠三倒四的样子,如果我们模仿他,就会有堕入地狱的危险,因为愿力和业力不相顺的缘故。米拉日巴也说过:“雄狮跳跃的地方,野兔不要徘徊!”但是有很多人却显得什么也不在乎,作出成就者的样子,好像成就者都是颠倒的。

当今时代,有两种人很容易被别人误以为成就者,一种是敢说颠狂大话、随便胡言乱语的人,容易让人觉得是颠行成就者。另一种是诈现威仪的,以深不可测的假相来迷惑别人对他的正确判断,这种人很容易引起一些人的模仿和信仰,这都属于诈现威仪,无非就是为了获取别人的尊重和利养。

总而言之,是以一个假相骗取别人的信任,这都叫诈现威仪。虽然真正的成就者和善于伪装的人之间很难区分,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是自警的方法,显然我们没有办法界定两者的明显差异,最好是审视自己。

第二种叫谄媚奉承:

这很多人都会做,就是通过表面上赞扬别人的功德或者优点,实际上却谋求自己得到利益的行为。

例如,有些修行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接近某些具有世俗身份地位或者富有的人士,赞扬他们是如何地具有福德和力量,是何等的乐善好施,将来更会得到何等的福德善果等等,但是内心的目的,却只是为了对方在经不起这种恭维攻势的情况下,无论情愿还是碍于情面地向我们做出布施或者相关的承诺。

我们无法清晰地界定什么是邪命,什么是方便善巧地令他人布施?但是,是否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是否参杂有自利的动念,却是因果无欺的。因此,看护好我们这个放逸不羁的妄心,千万不要被自己的贪念以利他心和菩提心的假相来欺瞒了修行解脱的真诚!

第三种叫旁敲侧击:

其实这就是暗示他人向我们布施的行为。有些时候,我们自己没有注意到自己是在向别人暗示一些事情,所以这是很容易造成错误的,因此,一定要发自内心地观察自己的不足,无论如何都要避免贪心的增长。

“暗示”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自己拿着一个旧物品,对方也拿一个类似的物品,但是当我发现“我想得到他的那个”的时候,心里会主动或情不自禁地在对方面前将我的物品和对方的做比较,然后令对方情愿地或者不得不供养出来,像这种情况,说,就是邪命。

还有,当我们希求别人供养的时候,可能会通过各种举例的方式令之产生“必须要供养”的心念,无论对方最终是情愿还是不情愿地布施,结果我们自身都将是邪命,

当然,在“劝人布施”和“向我布施”,以及“至少我也会得到一些”的情形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行为的真实目的。还有:“某人认为我修行需要资粮,所以就毫不犹豫地供养了如何多的资具和财物,这真是发心广大呀!据说供养修行人的功德非常殊胜啊”等等,用这类的言语来“启发”别人认同“我是修行人”和“供养我的功德很大”,从而达到了令别人布施给自己的目的。

还有以看似善意的语言来“激励”他人布施的:“你们的生活也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只是受取供养的一小部分就行了”等等,这会令人误以为接受布施者是出于慈悲的发心,所以被“这么慈悲的人,真是值得供养啊”之类的误导,而“满心欢喜”地加倍“供养”或者“布施”,其实正中索取者的下怀。

此外,以破旧的物品展示向他人,暗示需要更好的物品;以毫无需求的假相令人误会地理解为“这是真正的修行人”或者“成就者”,实际上却是由衷地期盼某些“特别虔诚”的布施者,不要顾及“无求”的外表,类似强制地虔诚“供养”并且要求这位“无求者”以“慈悲心”的名义接受,从而达到了“我不得不接受”和“不能拒绝别人供养”的实际目的。类此的还有许多,毋须一一例举,只要观察自己的发心究竟是什么目的,就清楚是否与邪命结缘了!

对于修行人来说,曾经说过:“如实希求自他二利的修行人,,绝无因饥渴等生活顺缘贫乏而死之事!”所以,我们只是要以请求布施的直接方式,寻求但能长养色身的资具,决不多做蓄积,以防贪念增长,背弃希求出离轮回的誓言,这是每个专心修行解脱道的修行人都要矢志遵循的原则。

有很多的大德做得非常好,也决不姑息苟且,不是仅仅口说“我是大圆满瑜伽士,我是通达空性的,一切都是幻化的”等等借口。像博德瓦格西就属于这种人。他是非常好的修行人,论成就、论功德都非常了得,但他非常少欲知足。

在藏地每年有雪顿节,雪顿节就是酸奶宴会节日的意思。因为那个时候正是一年中最新鲜的酸奶刚做出来的时候,人们把酸奶作为首供供养德高望重的大德们,也会供养很多的僧众。

博德瓦格西作为大供养处,人们请他去参加庆典的时候,博德瓦格西听到之后,心想:“一年中最新鲜的酸奶,实在是好喝啊!”但是在一瞬间,他观察到,“世间上的人尚且知道用最新鲜的东西来供养三宝,而我作为一个希求解脱的僧人,为了接受供养而生起这样的贪心,真是可耻啊!”于是他猛励忏悔。

,但是人们在给他盛酸奶的时候,他说:“我已经喝过了,已经不再需要了。”人们说:“我们还没盛第一勺,您怎么就喝过了?”他说:“因为在我来之前,我的贪心已经得到满足,所以现在不需要再受用了,我来的目的就是为你们祈福的。”

博德瓦格西是这么严于律己。如果我们满脑子想的是怎么想办法从别人这儿谋求点儿什么,这样积累财产、贪得无厌,既断送了佛法的威信,也断送掉自己解脱的前程。

所以华智仁波切一再地喝斥这些人,说:“你不要以为自己是活佛,是大上师,名声越大的人魔障越大!”我们要检查自己,即便我们不是什么有“大”字头衔的人,难道我们就不是自以为是的人吗?

第四巧取讹诈:

就是有欺骗和掠夺的成份。利用别人担心的事情,通过占卜或者类似的方法强令对方做出布施或者类似承诺的,都是属于巧取;还有人通过严厉指责对方或者“教导”对方“悭贪不舍”的“过失”,而令他人做出供养等行为的,同属这一类。

因为修行人所需要的仅仅是维持修行的必要食物和资具,这些都要从善业的来源受取,决不可以任何违背解脱和利他心的行为来谋取,如果自己如实具备某些功德和力量,真正地能够帮助他人远离痛苦、灾厄的,应该本着清净的发心来帮助,而不应假以谋取代价,即便是为了令其修集善业,也要遵循自愿和完全无私的立场来劝导,而并非以代价来换取或者强加。

否则,就像至尊敦炯仁波切所说的:“自续之中毫无验证的凡夫,即便利益他人,也会在没有利益之上反倒恼害自身,就像不要斩断大药之幼苗的比喻一样,唯独勤于自己的修行,才是最能产生力量的!即便获得暖位而未得坚固的士夫利他,也会伤害到自身,所以佛说,要在登地之后,就会无须勤苦地出现自他二利的事业了!”

第五赠微搏厚:

这是故意或者刚好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假以微小的帮助而谋取巨大回报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人拿来一点我们需要的物品或者提供某些帮助之后,却要把你重要的东西搬走,他会说:“我能够给你需要的东西,我觉得需要的,你就应该给我才行。”

这导致我们不敢接受别人的帮助,生怕别人给了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帮助,却要求以巨大的付出来回报。就像接受一张纸的帮助,却要付出一本书或者更多的代价。

因此,在我们还需要这本书的情况下,还是不要接受这张纸为好!这样很辛苦。我们的东西本来就已经是精挑细选保留下来的仅有的学修资具,当然希望发挥他们的用途,而不是为了面子被别人拿走!无论是为了破除贪心,还是为了谋取什么报酬,这样用“布施”引发的“布施”行为,和巧立名目的讹诈之间,实在是难以分清啊!

就像修塔、建寺、救济贫穷者等等善行,如果纯粹是为了建立令教法弘扬、众生结缘而究竟解脱的缘起,那就是修集难以思议的功德。如果实际上,或者夹杂着自身获得某些利益,或者名声等自私的目的,那就要思维,所说的利他行为,是完全建立在他人的需求之上的,不能掺杂自私和利己的隐藏动机,否则那种“利他”就是一种纯粹利己的铺垫,就是掺杂了罪业的“善行”,通过如法思维其异熟果报的情形,要由衷地断弃!

邪命的果报,即使用这些钱修行善业,也会因为是不净善行而在恶趣中受生。比如说福报很大,却转生为猪,但是宠物猪,同样是狗,是宠物狗,或者转生成虎头鲸等珍稀受保护的具有福德的动物。

据说英国有一个老太太,她给狗买了千万英磅的保险,保险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每天跟着狗,看护它。这只狗可能过去世曾经做过什么善业,或者曾经以不净布施供养过佛菩萨、大成就者,然后因为这种不净的布施而得来现在的果报。这是布施,如果骗来的钱是为了自利会怎么样呢?必然会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受生,痛苦无量无边。

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最简单的事就是不要存在非份之想。修行人,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自己坦诚一点、简单一点儿,不做非份的事,致力于修行。无论如何都要好好修法,活着就要修行,如若死亡,只要心中有佛法,通过修行善业和持戒的力量,死后也可以生于能够遇到佛法的天界或者得到一个暇满人身,接着来修行。

一旦苟且谗诳,不仅今生没有解脱,来生更没有希望!邪命者的福报只有越来越消减,不会增长,所以既然获得暇满人生的修行机缘非常之不容易,就决不能令之无益空耗!何况是如来亲口宣说、厉令严禁的恶业呢!

佛说,“所谓布施者,必得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任何人布施和供养,他一定能得到布施的福德果报,这是肯定的,如果是因为欢喜心的缘故而做的布施的话,那他的来生必然会得到安乐。暂时的安乐生于天界,最终的安乐解脱成佛。

“若为乐布施”,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因为欢喜而布施,是不是他人未经“指点”地欢喜地向我们布施?还是因为有其他的目的,那得自己观察。因为慈悲地展示解脱和解脱道路的时候,分明地讲述了布施是解脱之因的道理,而且他自己也是在无量劫中布施了无量的头、目、手、足、资具等等属于自己的一切内外物品,最终成就正觉。

所以,讲述布施和供养的功德,是为了奠定解脱的坚实基础和顺缘,但是如果因为“获取供养”而讲述这些功德,对于别人的确是有所帮助的,而对于自己呢?还是不要用“舍己为人”的勇健来解释为好!毕竟,暇满人身难得,解脱教法难闻,今即已得、已闻,何忍空耗!

在《清净道论》的说戒品中说:

什么是诡诈?即为利养、恭敬、名誉所执着的恶欲者、为欲所败者,所谓以拒绝资具,或以迂回之说,或以威仪的装束,做作、矫饰、颦眉、蹙额、诡诈、虚伪、欺诈,是名诡诈。

什么是虚谈?即为利养、恭敬、名誉所执着的恶欲者、为欲所败者,对于他人无问虚谈、虚谈、极虚谈、赞虚谈、极赞虚谈、缠络语、极缠络语、举说、极举说、随爱语、谄谀语、豆汤语、养育状,是名虚谈。

什么是现相?即为利养、恭敬、名誉所执着的恶欲者、为欲所败者,对于他人示相、示相业、暗示、暗示业、迂回谈、曲折说,是名现相。

什么是嗔骂示相?即为利养、恭敬、名誉所执着的恶欲者、为欲所败者,对于他人怒骂、侮蔑、呵责、冷语、极冷语、嘲笑、极嘲笑、恶口、极恶口、恶宣传、阴口,是名嗔骂示相。

什么是以利求利?即为利养、恭敬、名誉所执着的恶欲者、及为欲所败者,将此处所得之物拿到彼处,或将彼处所得之物拿到此处,如是以(甲)物而希求、贪求、遍求、希望、贪望、遍望于(乙)物,是名以利求利。

这是对于比丘的教诫,但是作为瑜伽行者,是不能不知的关要,因为这会影响我们做出言行、动念的正确选择。

当年悉达多抛弃了作为太子的荣华富贵,日食一麦,受持苦行来精进修行,尽管我们不用受持那样的苦行,但也不能过分地贪求为了温饱舒适而去花那么多时间;也不要刻意地找苦,修行就要把生活搞得简单才好。

我们即便没有地方去乞食,但至少自己能少欲知足一些,不能对自己苛刻,但也决不能贪求,何况挥霍呢?不管是修行还是一般的为人,要简单、诚实、包容,为人要坦荡,如果一个人变得很复杂,很功利、很世故,这就会距离解脱又遥远了一步。

什么叫善知识?什么叫恶知识?首先我们要提防的是,千万别让内心习气的恶知识冒出来,如果我们听到恭维、赞叹的话非常受用,可能就已经有问题,或者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并非批评和呵斥就一定是善知识,这都难免杂有其他意图,或者隐藏某种意图,但是只要时时刻刻以戒律和的教言来观察自心的状况,这就是内在的善知识,法义是决无欺诳的!

贡唐上师说过,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小心点儿,小心点儿,什么事都小心”,到最后他什么事也不会发生;有的人“无所谓,无所谓……”,到最后,凡是出现的麻烦就是大麻烦!

现在有些修行人口不对心,即便下定决心到山里去闭关,但是因为断弃不了对世间的贪恋,所以就像狼一样,身体是在山洞里,但是心里却是惦记着村落里的羊。很多人开始闭关的时候,就想着出关的时候,然后今年计划着明年,吃这顿饭时想着:“现在吃点苦是值得的,等我闭完关,就会有人前来供养我,再也不用吃苦了!”

我过去见到过一个老僧人,其实他不怎么信佛,什么也不学,问他为什么到藏地这么艰苦的地方?他说:“我只要在这儿住几年,熟人们就都会知道我到雪域求法来了,这儿越冷越苦越好,等我回去之后,人们会把我好好地供养起来,我以后再也不会愁吃穿了。”

这种思想是坦诚而错误的,因为“我就是为了获取供养”,话说的很明白,但有些人不是这样,虽然嘴里反复强调说,“我什么也不需要,我不要供养!”其实他对待供养的贪恋却最是难以抵挡!

邪命的罪业有多大呢?“这就好像是你在受用甘露的时候,在里面加了毒药一样。”你的确在受用甘露,同时也受用了毒药,因此我们本来是希求解脱的行为就被罪业和过咎所污染了。所以别看仅仅是获得一点儿小小的名闻利养,认为是一点儿小事,但你的一生都将背负着破犯戒律和邪命的恶业,所以一再强调说,修行人要少欲知足。

可以想象,为了获取供养的邪命,要以“妄说自己是具德者、圣者之上人法”的大妄语等破犯根本戒的行为来铺垫,甚至还要夹杂以毁犯饶益有情的菩萨戒、破坏修行净相的密乘戒等重大罪业,才能满足邪命的目的,这是何等的得不偿失,难道个中的轻重还不够明显吗?“戒为无上菩提本”,如果违背戒律的方式不被改变,如何能够接近解脱呢?!

总之,我们讲述邪命的原因,是因为这种态度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一些修行人的真诚发心,自己以为是在修行解脱道,但是不经意间已经深陷世俗贪恋的泥潭之中!

具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则极易用貌似“慈悲”和“无贪”的外表来遮掩内心的贪求,从而难以区分“利他”和“利己”的界限;平常的修行人,则以“恭维”、“暗示”、“方便善巧”等方法,不由自主地陷入邪命、邪业、邪行的沼泽,离心中解脱的城垣越来越远!

所以,不要主动,或者浑然不觉地贪恋外在的物欲,以各种方式来谋取利养,即使不完全为了自己,也会产生与法相违的过失,务必用真诚地希求解脱之心来衡量我们的行为,竭力战胜邪命、邪念的网罟,坦荡地走向的慈悲与智慧之中!

所以,具有勇敢心灵的修行人们,应该警觉修行道路之中的隐患,时时以正知、正念的武器驱除恼害解脱道路的恶念盗匪,捍卫教法的威严和清净,令有缘者能够毫无遗憾地受用清凉智慧的盛宴!

这是密咒痴人迦那伽罗为了自警和策励与我一般的修行人,所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奉行的戒律等规则而做的讲述,所有过失都在师尊三宝前发露忏悔!若有丝毫功德,无余回向上师三宝身教永驻,法流清净,结缘稳趣解脱圣果!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盘山县研究组